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转载

聚焦:专家支招如何提高湖北全要素生产率

   时间:2016-04-11 14:4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标志和关键环节,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月5日,省委政研室、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联合举办第11次湖北经济发展季度专家座谈会。专家们围绕“努力提高湖北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主题,畅所欲言,贡献智慧。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们都支了哪些招?

  • 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三个着力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四轮驱动”
  • 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
  • “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重点是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
  • 着力加强质量创新
  • 探索科教优势转化新机制
  • 坚持市场主导多管齐下
  • 决胜“十三五”的必走之棋

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省经团联主席 李春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标志和关键环节,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牢牢抓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重点难点问题,也就牵住了经济转型升级增效的“牛鼻子”。

  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着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

  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来的,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这一指标,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是判断其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政府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客观基础。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处于起飞阶段之时,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有形要素”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就是沿着这一基本路径加以推动。以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既有其内在规律的必然性,也有其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合理性。

  经济发展进程同时还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成功跨越经济起飞阶段、进入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冲刺阶段之际,有形要素投入的贡献逐步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步提高,此时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无形要素驱动”、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我们必须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不失时机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推增长动力的转换,尽快从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之上。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把握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着重从三方面加以把握。

  提高微观生产效率。一般说来,全要素生产率由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生产效率两部分构成。但从根本上讲,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投资报酬率,提升经济竞争力,以获取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一般说来,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了新产品、新品牌,开拓了新市场,优化了组织结构,改善了经营管理,通过改革激发了人的积极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让“创新驱动”成为增长的第一推手,让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驱动增长的根本源泉。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诸多体制性障碍使企业难以真正做到,存在的问题有待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过去粗放型的依赖有形生产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必须矫正以往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大力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技术创新、造就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更是提高微观生产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要破除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制度性障碍,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创造好的政策、制度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让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让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更有效。

  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现实着力点

  从我省实际出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着力。

  一要激活力。2014年,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湖北作为科教大省,还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要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调动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大力建设“四众”平台,培育“双创”发展良好环境,汇聚发展新动能。要加强科技研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等不同的研发服务组织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激励毕业生留鄂工作,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广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补短板。重点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品牌补齐短板。要培育新产业,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委、省政府多方筹资400亿,向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募集1600亿,设立规模为2000亿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促推形成上万亿的投资规模,目的就是要推进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前,湖北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仍显不够,要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及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新品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品牌附加值,打造品牌大省、品牌强省。

  三要促升级。大力开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行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改造。目前,我省工业行业综合产能利用率为74%左右,低于国际公认的正常产能利用水平。特别是钢铁、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下,转型升级十分紧迫。抓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加快发展金融、旅游、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融资租赁、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四要去产能。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方式,对相关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要力争用3—5年时间,压减钢铁产能500—600万吨,压减煤炭产能600—750万吨,僵尸企业基本退出市场。在“去产能”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金融方面的支持。要认真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千方百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五要优环境。重点要落实降成本的各项政策措施,把企业的综合成本降下来。企业目前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仍然较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各种制度性障碍,推动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人口转入非农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归根到底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发展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军人物,是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之源。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用好用活用足企业家这一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千方百计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来,以此不断提升各类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是要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科技工作者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主力军。要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三是要有效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党的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亦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主体。可以研究和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的有益经验,在宏观经济指导方面,在五年规划和年度经济发展预期指标体系中,在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增设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以此为“指挥棒”,强化各级干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是要广泛调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大力促进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以“星火燎原”之势促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要广泛做好宣传工作,以其浓厚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新格局。

三个着力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省经团联副主席 邹贤启

  提高湖北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和企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相加,是相融,在机构、利益等多方面实现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相关的政策、制度,都要以这样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来设计。

  二是,对现行政策、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具体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借鉴先进方法,不断完善,推动好的制度落地生根见效。

  三是,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品牌强省战略。看似小小一枚商标,它代表的是一种信赖和认同感。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较量。品牌战略更要上升为名牌战略,是不是名牌,是市场说了算。在消费市场上,谁市场占有率高,谁就是名牌。因此,在实施品牌强省战略过程中,既要“有形之手”推动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工作,更要以市场为导向,更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四轮驱动”

  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副主任 陈志勇

  传统生产要素支撑能力下降,必须通过改进和革新要素投入模块,摆脱要素的低效配置和错配状态,使生产要素组合发挥“1+1>2”的效果。

  调整产业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由之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为新要素的组合和投入创造新空间新平台。

  创新体制机制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优化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尽快推动市场出清,实现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集中。

  推进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明确目标要求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成功实践。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制定为引导,有助于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更为具体的发展价值观,把握发展主动权。

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

  省统计局局长 李克勤

  我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基本一致。全要素生产率取决于教育、研发、创新、企业家精神、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制度等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

  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一是要制定制度框架,激发创新创造的良好机制。二是要提高我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战略导向作用,借鉴日韩两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继续进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精准便捷高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快上升。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特别是抓住企业家这一创业核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健全培养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机制。

  更加注重人力资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省经信委主任 欧阳万坤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工业要承担起使命担当。当前,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运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从生产领域扩大有效供给,不断增强我省工业持续增长动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打造新引擎,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战略转型和跨越。

  培育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制造”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楚天云”建设;围绕装备、石化、船舶、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推进一批“互联网+制造”示范项目;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增添新活力,推进改革创新。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重点是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熙保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很多方法,但重点应放在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上。

  在“十三五”末,湖北经济要在“十二五”基础上保持在第一方阵中总量进位,质量提升,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必须要从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入手。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要通过改革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其次要通过改革消除无效率或低效率企业。湖北应该多管齐下,打一场以消除低效率企业为目标的攻坚战。消除低效率企业主要靠市场机制作用,但政府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是不要对低效率企业“输血”让其继续生存,而是通过运用财政、金融、产业、就业等各种政策工具促使其尽快破产和转型,同时解决那些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时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以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稳定。

着力加强质量创新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程虹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湖北在“十三五”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尤其是经济实力进入“第一梯队”的前提。湖北未来应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之上,着力加强质量创新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作用。

  一是通过改革提升政府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包括完善经济增长质量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政府质量治理制度改革、推行科技创新与质量创新的“双创”战略,不断优化和提升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减少无效的资源使用,促进资源向更具质量创新能力的产业和企业流动。

  二是以质量创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引导企业家形成质量创新战略意识,促进企业从速度盈利型向质量盈利型模式转变,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本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

  

探索科教优势转化新机制

  省科技厅副厅长 彭泉

  湖北面临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如何实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十分必要,其中,推进科技进步,发挥创新要素作用,意义重大。

  如何推动科教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第一,改革体制机制束缚,释放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我省先后出台了“科技十条”、“新九条”,高校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但在落实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创新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加强对全省科技成果资源的精细化分类和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精准定位,提高转化效率;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的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第三,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坚持市场主导多管齐下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邹薇

  长期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然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多管齐下:

  首先,消除制度性障碍,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要明确界定政府的作用,实施法律和制度改革,彻底消除法规程序繁琐、公共服务环境低效等顽疾,推动湖北实体经济市场化、金融体系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稳步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协调支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研究。

  再次,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高经济开放度水平。通过贸易开放带来技术的引进、市场化的扩张、价值链的延伸、新的管理和经济组织方式的实施,进而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最后,由“劳动力红利”转向“人力资本收益”,加快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

http://www.hubei.gov.cn/zwgk/zcsd/ztjd/ztjddwssq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