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防空防灾 > 人防知识

哈尔滨市政府应对水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给人启示

   时间:2013-02-28 16:01

    2005年11月27日晚6时,哈尔滨恢复供水。在缺水危机中苦等了4天的近400万哈尔滨市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此严重的水危机,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十分罕见。最初,发生了恐慌和抢购,然而仅仅经过一天时间,全城便恢复了秩序,数百万市民以令人叹服的勇气和毅力挺过了难关,这堪称奇迹。地方政府应对这场公共危机的经验教训,给人很多启示。

  面对恐慌,最好的办法是说实话

  危机来临之初,这座城市曾一度陷入慌乱之中。从20日中午起,有的市民开始贮存水和粮食;有人不顾夜间的严寒,在街上搭起了帐篷;部分市民及外地民工开始离开哈尔滨,导致公路、民航、铁路客流大增。

  人们听到了地震水污染的传言,却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传言越来越多。

  21日中午,得知污染水团将于30小时内抵哈、危机已迫在眉睫的哈尔滨市政府向社会发布公告,全市停水4天,理由是要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检修

  这显然无法让民众信服,没人会相信检修管道不分区进行,而是一下子停掉全市的供水。结果,公告发布后,市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抢购。越来越多的市民觉得这个公告可能与地震有关。当日下午,超市、批发部等处的交通也开始严重拥堵。

  当日,哈尔滨市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在电视上以检修管道的名义发公告的同时,组成300个小组深入社区,告知市民江水污染的实情,动员大家贮水。

  当日午夜,省、市政府决定向媒体公布真相。22日凌晨,第二份公告发出,证实了上游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的消息。为了方便居民储水,市政府在同日又发出了一个公告。针对一件事,两天发布三个市政府公告,哈尔滨史无前例。

  市民心里有了底,慌乱局面很快缓和下来。当地领导对此深有感触:为了群众,更要相信群众。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4日起,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停水后的重要信息,让百姓在第一时间了解实情。省环保局也以每天两次的频率,通过媒体通报污染变化情况。

  通报和说明尽可能做到了通俗易懂。停水前,很多群众拿不准家里仍在出水的自来水是不是已经受了污染。市供排水集团负责人在电视上解释时,不用复杂的科技术语,而是这样说:自来水管里只要能流出水来,就可以饮用,就是安全的。

  不久,曾在一夜之间涨到全价的离哈机票重新恢复了打折,许多原本打算离哈的市民前来退票。市民王亮说:这几天我亲身感受到了政府处理水污染事件的力度,而且有关部门也公告哈尔滨市不会发生地震,心里不慌了,决定退票不走了。

  正如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说,这样一个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哈尔滨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只有向群众说实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稳定市场,才能稳定人心

  21日下午,记者在哈尔滨一些商店、超市看到,很多市民在争相抢购饮用水。在道里区麦德龙超市,摆放瓶装矿泉水的货架已是空空荡荡。服务员说,有的顾客甚至一次买了5000元的矿泉水。在香坊区一家社区食杂店里,市民女士非常气愤:刚才还12元一箱的矿泉水,转眼就涨到了20元,最后竟然给多少钱也不卖了,这不是发国难财嘛?!

  群众抢购商品、商贩哄抬物价,是危机时期常见的现象,也是加剧社会恐慌最具煽动力和破坏力的因素之一。数月前,遭受飓风袭击的美国南部几个城市就曾饱尝其害。

  为稳定市场,此次遭遇水危机的哈尔滨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哈尔滨市副市长史文清说,百姓亲眼看到水充足,自然心里不发慌。所以政府必须保证市场饮用水供给充足,才能占据主动。

  稳定市场,先要控制水资源。21日市政府发布的第一份公告,就要求市内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从21日起停止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