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们必须警惕化学武器的威胁
从我们居住环境,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常常发生重大的化学事故。这是如何引起的呢?
19世纪以来,化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研究和合成新物质的领域大大拓宽,尤其对有毒物质的研究和利用引起全人类的关注。一是用于军事目的,制造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化学武器。另一方面,在工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某些原料有较强的毒性,它们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中,不慎失误,也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通常所说的化学威胁,是指战争时期由于化学武器的使用以及和平时期化学事故的潜在威胁。
1989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有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的禁止化学武器大会。1997年4月29日,有169个国家签字,121个国家递交了批准书,由47届联大审议通过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公约》规定,现有的化学武器要逐步销毁,对化学武器的研究、生产受到禁止。
几十年来,禁止化学武器的谈判一再进行,公约、法规一再制定,与此同时化学武器的研制、扩散和使用屡禁不止,化学武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人类的威胁依然存在。美、俄两个化学武器大国至今仍拥有7万吨以上的毒剂,他们一方面借口种种原因,拖延销毁工作,另一方面仍在秘密研制新型化学武器。
中国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研制使用化学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中国是《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原始缔约国。在我国政府为禁止化学武器作出不懈努力的同时,必须对化学武器的发展和扩散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各种准备。
第二节 化学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化学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武器,它的杀伤破坏因素又是怎样的?我们如何判断敌人施放了化学武器呢?
(一)化学武器的施放方式及外观景象
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员、牲畜,或毁坏植物的有毒物质叫毒剂。装有毒剂并能施放毒剂的武器、器材统称化学武器。如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飞机布洒器、地雷等可用相应的运载工具发射、投掷、布洒。
化学武器使用时,爆炸声音小而低沉;飞机经过的地面和植物上有可见油状液体。战时如果发现突然出现大量气雾、烟尘,空气中有持续浓重异味,眼睛、呼吸道感到受刺激;动物出现异常,如鸟类飞行困难,鸡、羊等出现眨眼、瞳孔放大或缩小,流口水,站立不稳,抽搐等症状,并相继死亡;植物发生变化,花卉、树叶、草丛发生大面积变色或枯萎等。
上述外观景象,是我们通过“听、嗅、看、侦”确定敌人实施化学武器的依据。专业人员应同时竖立染毒边界标志牌,一般人员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
(二)化学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
从杀伤途径看敌人实施化学武器袭击以后,处于染毒区内的人呼吸器官是最重要的中毒通道,各种气态毒剂、毒剂蒸发和烟雾态毒剂都可通过呼吸道引起中毒;人员眼睛也是毒剂侵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多数呼吸中毒的毒剂同时也会伤害眼睛;毒性很强的沙林、梭曼、芥子气等毒剂可以通过皮肤或伤口引起人员中毒;误食染毒食品、接触被毒剂污染的物品和染有毒剂液滴的尘土,都可以使毒剂经消化道等途径吸收中毒。
从毒剂种类看,敌人施放的毒剂不同,其军事目的不同,对人员的杀伤破坏途径也就不同。
第三节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当我们通过“听、嗅、看、侦”初步确定敌人实施化学武器后,就应该立即针对其杀伤途径,采取防护措施,以避免或减少伤害。那么,迅速、正确、有效的防护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 个人防护的原则和方法
从毒剂侵入人体的染毒途径可以推测,对化学武器的防护的最根本的原则,应是阻隔毒剂侵入人体的多种途径,并紧急撤离染毒区救治。
此时正确的行动,应该是在及时保护自己的同时,采取各种方法向有关人员报警。个人防护主要包括:
(一)呼吸道防护 配有面具的人员应立即闭眼、停止呼吸,将面具迅速确实地戴好,在睁眼前要呼一口气;没有防毒面具的人员可使用事先自制的浸水、浸碱和包土颗粒的口罩、纱布、毛巾、手帕等简易器材防护呼吸道。这对任何一种毒剂的侵袭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皮肤防护 除了穿戴制式防毒衣外,还可利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如需要通过染地域时,可利用雨靴对腿部进行防护,也可捆扎塑料布、帆布或毯子进行防护。若要通过染毒树林,可利用雨衣、油布等隔绝材料对全身进行防护(图5—2)。这对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的侵袭尤为重要。
(三)、眼睛防护 在没有面具的情况下,可用自制简易防毒眼镜、改制的防风眼镜等对眼睛进行防护。这对任何一种毒剂的侵袭都是必须的。
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