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防空防灾 > 人防知识

应急生存与自救互救

   时间:2011-09-26 19:37

第一节 应急生存技能

 

人们在基本生活条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应掌握的求生知识和技能,叫应急生存技能。应急生存技能在被战争灾害、自然灾害围困而孤立无援时,应变能力越强、生存机会越多。

  一、获得和改善呼吸条件
  人的生存条件,空气是最重要的。没有空气,人只能活几分钟;没有水,人可活7天左右;没有食物,有活30——40天的记录。因此,空气是首先要解决的生存条件。当城市遭敌空袭或地震,楼房倒塌或地下室起火,人们被烟火包围,没有空气或空气很少时,为了生存,获得可呼吸的空气,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扩大空气来源,减少氧气消耗。人们被埋昏迷一旦清醒后,切忌大声喊叫,以免过多消耗氧气。当感到憋气时,可贴近缝隙吸气,以保证空气来源。
  (二)确保呼吸空间,避免毒气侵害。当人们被毒气、烟火包围时,尽力保护一个密闭房间,以隔断毒气、烟火等影响,减少或避免毒气对人体的毒害。一般讲,每人有1立方米的自由空间,即可呼吸生存2小时左右。
  (三)低姿、憋气前进,尽快逃离缺氧环境。在烟火、高温环境中,低处氧含量相对较高。在此情况下,采用低姿前进,可跑出几间浓烟房间或一段毒气泄漏区。憋气时间越长,可越过的染毒缺氧区越远。

  二、节水找水,维持生存基本需求
  每千克体重的人每天约需40毫升水。一个6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约2.5升的水,这是基本的生存条件。被困人员在没有清洁的、可饮水条件下,找水解渴、节水维持生存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会忍受干渴,渴水少量多次。人们在被埋而又缺水条件下,若有少量水,则喝水要慢而少。试验证明,一次喝水1000毫升,有380毫升水经尿排出。同样1000毫升水若每次喝水80毫升,总排出量只有8090毫升,大部分水在体内得到充分利用。缺少水时,即使食品丰富,也要少吃脂肪、蛋白质等易消耗水的食物,以减少对水的需求。
  (二)收集尿液、废水、雨水,扩大水的来源。在实在无水的情况下,尿液可以应急解渴。另外,在战争或洪水灾害中,城市水源被破坏或污染,人们可设法应急自制饮用水。若下雨时,也可用塑料薄膜收集雨水。以扩大水的来源。

  三、保护和寻找食品,保持最低能量来源
  1.食品是人的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保障。当城市生活功能在战时或突发事故中遭到破坏时,个人应急保存的食品至少要能满足两天的生活需要,家庭则宜有两周或更长的保存数量。
  2.要使食品不被核、化、生战剂直接污染,不让染有战剂的食品给家畜、家禽食用,不让带菌昆虫叮咬食品。所有食品尽可能做到密封,分品种小袋包装,一次吃完为度。
  3.当自己被倒塌建筑物的瓦砾包围而不能逃走时,尽可能控制随身携带的食品食用量,延长食用时间,等待救援。当已有的食品耗尽而救援无望时,也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寻找一些可以食用的东西,延长生存的时间。

  四、寻求救援,脱离险境
  人们在被困状态,当空气、水和食物尚能维持生存时,发出呼救信号,逃出困境,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判定自己的位置。当人们无论是埋在建筑工程或人防工程中,还是被困在火灾烟雾中,都不要盲目行动,而应在稳定自己的心理情绪后,应尽快判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自己尚能动弹的情况下,首先看一下有无亮光。若有亮光,说明自己掩埋不深,或离开阔地不远。向四周敲击时,声音清脆的墙是临空墙,有可能传出声音或挖出安全通道。在听到声音、看到光亮和冒烟的地方,可能是与外界距离最近的地方。在初步判定自己的位置后,就可以向最便捷的方向寻找生路。
  (二)发出求救信号。在被困环境下,如何发出求救信号,应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选择与外界连结最近的方向。用扔出小物件,挥动手帕,敲击周围墙体、

用小棍扎上布条摇动,或用手电间隔有序的光亮照耀等方法,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使自己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救护,尽早脱离险境。
  (三)想方设法逃离危险区。毒区、沾染区、疫区、火灾区等都是危险区。要逃离危险区,首先要知道危险区在何处。建筑物密集、高压线附近、危险品存放区、河堤水边等在空袭时都是容易发生危险的地区。人员逃离时,就是要离开这些地方。根据自己所处环境、身边条件、健康情况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逃生时携带东西要少,背着应急包空出手脚行动,携带多用途的工具、绳、钩等。例如,用工具打开门窗;用刀具砍割丛草;用安全绳在陡坡、高楼外沿落水管、窗户下滑或攀登。所有这些方法,都是等待救援无望时,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